老杨是一名退休教师,老伴儿是国企员工,两人的退休金加起来2000多元。为供儿子上大学用了将近6万元。好不容易盼到儿子毕业,找了个月薪3000多元的工作,以为从此有了好日子,但儿子工作4年了,不仅没攒下一分钱,还向他们要了3万元炒股,现在也亏得差不多了。
转眼儿子到了结婚年龄,谈了几个女朋友,都无果而终。原因是房子。要结婚就得买房,要买房必须得父母拿出钱来交首付,现在北京每平米1.5万元的房价,他们哪里拿得出那笔首付款?儿子有时也会打电话说起这事,老杨只能无语,老伴儿心疼儿子,夜里睡不着觉只会长吁短叹。老杨说,“我们有钱当然愿意给他,但我们就那么点工资,还想留一点看病养老。儿子就像一座大山,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。”
从道理上讲,这位父亲把孩子供养得上了大学,又找到了工作,成年子女不该对他们再有经济上的任何要求。从长远上讲,能自食其力的孩子可能更有出息。但这样的道理相信这对父母早就知道,单讲道理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当下的困境。
我曾在农村生活过。在农村,父母盖房给儿子娶媳妇是天经地义的责任。年轻的父母从儿子上小学起就开始谋划着找村里批宅基地,然后一点一点地攒钱盖房。房盖起了,才可能说媳妇。谁家的房子盖得大盖得漂亮,说媳妇时才能腰杆硬气。这种悠久的“传统”绵延到现在,绵延到城市,结婚时男方出房子女方买家具似乎也成了潜规则。经济实力不够至少要首付,否则不仅愧对儿媳,在儿子那里似乎也交待不过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