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年人如何在浓浓的“隔代亲”中注入“隔代教育”的“营养因子”, 给孙辈们营造一个更完善的成长空间, 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究的话题。专家提议应将变“含饴弄孙”为“含饴育孙”。
某位老人的孙子孙女都很出息, 总结自己的育孙经验, 她认为最主要就在于不娇生惯养。去年孙女过生日时, 她送给孙女一首诗中写道: 流自己的汗, 吃自己的饭, 靠自己的手, 创美好明天。
古人云:含饴弄孙, 意思是口含饴糖哄逗着孙儿玩耍, 形容老人恬适的乐趣。有专家呼吁, 做祖辈的应把“弄孙”改为“育孙”, 这就要求老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, 更新落后的观念和思想, 加强学习, 在学习中与孩子一块成长。袁秀珍老人退休后就进入省老年大学文学班学习。她运用自己文学方面的积累, 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孙子孙女遣词造句的能力, 有时候还有意将自己写出来的稿子让孙女修改。因为生活丰富多彩, 她的心态越来越年轻, 能够倾听孙子孙女的心声, 与他们平等地交流。现在她已被孙子孙女视为忘年交, 孙子孙女为有这样一位奶奶自豪。
很多老人文化素质偏低。知识匮乏或陈旧。他们只能尽看管之责, 难担教育大任, 即使对孙辈进行一些知识教育, 也多内容陈旧, 缺乏科学性。但对于老年人来说有个很大的优势, 就是拥有大量的可由自己支配的时间。望孙成龙、望孙成凤的老人们可以充分运用这些时间学习幼教知识, 边学习, 边实践, 边总结, 边提高, 从而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, 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, 配合学校、社会搞好孙辈的家庭教育。与此同时老人们还可以加强自己其它方面的素养, 学习其它方面的知识, 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, 让自己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乐, 保持健康开放的心态。